中国职业教育协会副会长、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俞仲文
第一部分,创建高水平职业院校不是遥不可及的追梦
一、全球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在亚洲就有很多高水平的职业院校。
(1)韩国:145所高职院校(专门大学),136所是民办院校,规模不一定大,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目前韩国正在实施WCC(world class college)计划,已经有7所高职院校进入该计划,9所公办、136所民办同台竞争政府的支援,没有民营与公益的概念区分。
(2)新加坡:以南洋理工学院为首的五所多科性技术学院,是新加坡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院校不断地创新思维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对待德国“双元制”问题上,新加坡结合了本国小企业与华人企业偏多的国情,并没有借鉴德国的制度,而是创建了“教学工厂”,目前“教学工厂”就叫“教学科研创新工厂”。
(3)我国台湾:166所高校中90余所是技职院校,其中有73所是私立技专院校。深职院创建初期借鉴了台湾的办学方法。台湾的技专院校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要求学生有很高的专业水平。所以我把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叫做“灰领”,多洗几次就会变“白领”。台湾优秀的私立学院如昆山科技大学已经和清华北大建立密切联系。
二、中国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近代:马尾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在此诞生,培养邓世昌、詹天佑、严复等杰出军人、实业家、思想家。
现代:中华职教社,当时也是民营的,培养像张闻天、江姐、华罗庚等。
今天:湖南安江农校培养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三、民办高职可以办成高水平职业院校。
深职院的成功是利用了民办院校的灵活机制和以及他们与生俱来的对市场的敏感度。建设初期面临着很多问题,最显著的是生源质量不高,所有未能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都可以进入深职院,教师普遍反映学生文化水平与初中生无异。但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发现学生怎么不可教,而是发现学生的长处。人才是分结构的,所以我提出四类学校:高进高出是名牌,如清华北大;高进低出是冒牌;低进低出是杂牌;低进高出是品牌,而品牌是最为可贵的!
品牌树立之后,我院重点抓内涵建设与办学质量。大家知道,思科网络公司最著名的CCIE国际证书,含金量非常高,能拿到这个证书的学生毕业后年薪可达40-50万。当时全深圳只有3个人,我院就培养出来2人,现在我院已培养出100个CCIE的持证者。思科集团亚洲副总裁对我说:“深职院是全球最好的学校,为我们集团培养了这么多人才;但是你培养了太多CCIE持证者,都‘贬低’了证书的原有价值了。”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向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方向努力。今年第一志愿报考岭南并且上线的考生17324人,只能录取三分之一,招生十分火爆。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名列前茅,成功创业比例提高。毕业环节严格,学风优良,争当岭南学霸。同时,岭南学院与企业合办学院合作成立了岭南中兴3G学院、岭南香港铸业学院、星力量动画学院、岭南国际外包学院、岭南穗峰建工学院、国际采购与物流学院等二级学院,在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中连续两年取得一等奖;两名学生获得思科CCIE国际证照;连续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内涵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
2012年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第十九届中国广告节取得佳绩。全国入围共32个院校,其中八大美院有4所入围;一本211工程院校9所 ;二本院校13所;三本普通院校2所;专科院校A类3所;专科院校B类1所。我院成为唯一一所入围的民办高校,并获得铜奖。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每年一度的“金点子”大赛成果丰硕。学生作品有手机视频监控系统、酒精测试仪、节速滑套、盲人的拐杖等。
2012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以陈力铭同学为组长,黄文森、吴泽涛、郑龙雄(10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等同学为队员的团队作品《电动直升机450》在工业工程组赛项广东赛区中荣获特等奖。
我们现在处在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前沿,信息工程发展迅速,微信息、微流通、微沟通盛行,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出现后,给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科研即设计,设计即制造,如果跟不上时代,便办不了高水平的大学。
第二部分:当前创建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关键是要加快民办职院自身的转型升级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我国的民办高职院校自身也要转型升级。习近平同志上台之后说过两句话引起我很深的思考,一是习总书记在当选之日首次讲话中说“对民族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党负责,”在对人民负责当中,特别提到了人民十个方面期盼有更美好的生活,其中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摆在了首位;二是“现在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最大的梦”。昨天佐书会长提到放权也等于放责任,我们高职院校应该要有责任与担当,高高举起技术院校的大旗。
一、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高职学生的社会地位、认可度及收入还不高;二是作为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其质量离各行各业的要求尚有不少差距;三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最终形成,中高职之间在培养规格上的区分度还不够鲜明,四是高职教育还没能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军;五是在面临第三次新的工业技术革命以及中国企业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中高职教育还没有准备好等等。
二、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
(1)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所带来的挑战。
从2010年起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极,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合作组织预言我国最快2016年可赶上美国。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基础依然薄弱:一是大规模引进了那么多的生产线和生产设备,但是却并没有大规模引进制造生产线和生产装备的能力;二是庞大的汽车工业依然是外国的核心技术和制造设备加上我国廉价人才、廉价劳动力的组合体;三是检查治疗费居高不下是因为进口了大量昂贵的仪器设备;四是中西部地区不发达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科技含量在农、林、牧、副、渔中的份额太低;五是我国优势的传统产业日渐缺乏优势在于没有用高科技进行改造;六是甚至如电梯、厕所的出水感应器、新型打印机、照相机等生活产品依然是外国品牌的天下;七是在环保、节能、绿色、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新一轮竞争中我国与国际水平的距离并没有缩小等等。
上述局面的造成除了政策层面的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的技术教育还比较薄弱,培养不出大批既能动手、又能擅长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的技术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必须面对这一挑战,承担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技术转型升级、装备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
(2)中国和平崛起与现存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挑战。
虽然我国GDP总量仅次于美国,但是GDP的结构和质量存在严重缺陷。在整个世界产业链的分工中,我国总体上处在中低端的位置。特别是中日因为钓鱼岛事件产生的纷争和摩擦将是长期的,日本大和证券综合研究所分析师声称,“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已经结束了。加速向中国以外的生产据点转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的日本政治家口还声称:“中国要想制裁日本,除非生产出比日本更好的产品来”。
这些情况表明:要想彻底告别依赖外国技术进行贴牌生产的经济模式,要想改变我国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的中低端地位,就必须增大我国自主技术的“红利”,造就数以亿计的技术能手,像上一世纪50、60年代那样,大规模地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良。
(3)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挑战:要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三、高职教育要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休戚与共。经济转型升级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机遇,经济转型升级了,高职教育怎么办?实践证明:有一大批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能应用高新技术、能创造高新技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前提和基础。
高职教育自身也经历了几个转型过程:
(1)高职院校的1.0版:上世纪90年代初,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我国早期的高职院校是自身发展的1.0版,他们最早回答了什么是高职以及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如何去办高职的问题。
(2)高职院校的2.0版:从2003年起,随着高职评估和示范校建设的开展,我国高职院校大规模地进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系统化的实践,涌现出一批非常有实力的高职院校。成为高职院校的2.0版。
(3)高职院校的3.0版:则要直面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全球化的新要求,培养具有“三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办人民满意的更好的高职教育,既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也是一项严峻的挑战。需要重新思考过去的一系列的口号、做法、模式、理念等等,把它们放到是否适应转型升级的经济发展这样一个高度来进行探讨。如何加快高职院校自身的转型升级?有如下十一个方面,需要思考:
第一,服务面向需要转型升级:迎接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对高职提出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我国企业参与了世界产业的分工和国际竞争,而成为全球化企业。这些企业的特征:市场是全球定位;产品全球营销;技术标准全球通用;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参与的是全球竞争和国际产业链的全球分工;员工面向全球流动或全球招聘;企业文化越来越带有跨文化性质等等。
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必须从面向内向型企业需求,到面向全球化企业(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需求,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第二,技术教育内涵需要转型升级:要高高举起技术教育大旗。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种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具备对某种技术的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使他们经历持续改进或创新现有的工艺、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完整的技术活动过程。必须让学生在三年中亲自参与一项包含技术选题、确定技术路线、制定技术方案在内的技术创新活动(文科学生要积极参与跨专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或技术攻关活动。
第三,培养规格需要转型升级:从培养一般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到培养高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培养既有一定的技术运用和革新能力,又有很强的专业技能的“灰领”人才。
要围绕具备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这三个特征要素,来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要展开新一轮的说专业、说课程、说项目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复合型是指:⑴多种技能的复合,提倡学生具有不同领域或同一领域不同等级的精湛技能;⑵多种技能与技术的复合,提倡学生不仅懂得如何操作,而且懂得技术和工艺的持续改良和革新,懂得提交比较系统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创新型是指要强化系统的创新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创新手段和创新能力。
发展型是指要处理好适应现有的岗位需求和适应未来职业迁徙需求的关系;处理好用今天的技术技能教授学生和用明天的技术技能教授学生的关系;处理好工作过程导向和技术过程导向的关系,让高职的学生既能适应现在,又能适应未来。
第四,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需要转型升级:从一种需求(单需求)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上升到从两种需求(双需求)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过去是以岗位需求或职业需求出发,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今天不仅以岗位或职业的需求出发,而且还要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消化、吸收、改良、反求、创新能力的需求出发,来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点
第五,实践教学内容需要转型升级:从“单训练”到“双训练”,即不仅要强化技能训练,而且要强化技术训练。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不仅要再现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中应知应会的职业岗位要求,而且要体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高”的属性。要处理好校内生产性实训、技能提升实训、技术创新应用实训之间的关系。除了强调要真刀真枪地进行技能训练之外,还要强调要真刀真枪地进行技术开发的训练。同时处理好“基于工作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工作”的关系,防止实践教学简单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弊病。
第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需要转型升级:由“单基地”向“双基地”提升。
建设的原则是:不仅要再现生产过程或工作岗位的要求,来满足学生的技能训练需要,而且要使得该基地同时成为能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研发地。因此,在场地布置、设备选型、工位配置、耗材采购、实训项目设计等软硬件建设上要同时兼顾这两方面的功能。
第七,高职院校的定位要转型升级:不仅要成为高级技术技能的人才源,同时也要成为技术应用源和技术创新源。不能把高职院校局限于培养现有产业链分工下的生产大军的基地,而应当视为我国技术创新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视为是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准、改变在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第八,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形式要转型升级:从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提升。
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是:与企业共办订单班、互聘教师、在校内或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等;中级阶段是:合作建立“双主体”办学机构,混编教学标准、师资、资源、文化等,使校企深度融合起来;高级阶段是:共同建立工程技术中心或技术中心,成为引领行业和社会的技术源和创新源。
这关系到高职教育对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是高职教育最终是否能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指标之一。当前作为协同创新的第一步,可以从替代进口项目入手,进行协同攻关,高职院校对此大有作为。
第九,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估内容要转型升级:不仅在评价主体上要引入第三方,而且在评价的指标上,除了人才培养成果之外,还要大力引进技术研发成果或技术服务成果作为重要的核心评价指标。
第十,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转型升级:不能光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还要特别重视教师的行业气质,培养教师具有解决企业行业疑难杂症任务的能力。
因此要重新定义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标准;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功能:从演员到导演;从运动员到教练;从教师到项目经理。
第十一,如何管理我国的高职院校需要转型升级:提升高职院校在整个高教系统中的地位。高教四路大军(985、211、地方本科、高职高专)应是并驾齐驱的方阵队形,而不是你高我低、你先我后的蛇形队伍。因为他们各自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分工和作用是不同的,没有高低之分,既不能互相替代,也不能相互对立。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阅,365APP下载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高职工作部供稿)
审稿人:赵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