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钟秉林
我讲的题目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由于时间原因,我讲两个内容。一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该如何做;二是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如何贯彻十八大精神坚持内涵发展。
首先,关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分四个方面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事业稳步发展,规模举足轻重。
(1)从统计数据来看,2010年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的数量相比2004年增长了42.3%,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增加了1.6倍,民办高校专任教师的数字增加了2.2倍,且专任教师增长的数目超过了在校生增长的数量;各指标的增长幅度都非常大。他们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2)民办高校的贡献率增加,学校数目、教师数量、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专任教师占全国高等教师的比例的18%-26%。根据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张,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改革成绩突出,发展贡献显著。
(1)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2)缓解了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前几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费收入已经占到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收入的10%左右。
(3)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灵活、入学门槛较低,实现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民办高职院校有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录取分数低,给一大批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深造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我国每年有300多万的家庭出现了第一代的大学生。
(4)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适应能力较强,很宝贵的一点是学生的就业期望适中。大学生就业无所谓高低之分,关键是适合自己、适合社会,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去年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显示我国高职毕业生包括公办学校的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6%,和本科生持平;半年后平均月收入2482元,很多地方和本科生的竞争力相当。
(5)民办高等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试验区。我国民办高校在探索治理结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辛的工作,不仅促进了民办高职的发展,也对我国的公办院校(包括公办本科和高职)起到了表率作用,有些思路和成功的经验值得公办大学借鉴。
民办高职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贡献可谓是功不可没。截止去年,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共326所,占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的25.5%,这个贡献率是非常大的。
三、深层矛盾凸显,生存压力增加。
我国自改革开放恢复民办教育后,民办高等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
(1)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冲突明显。一是我国民办高校的法人属性和产权属性问题还不清晰,导致初次出资、追加投资、资产增值问题无法解决;二是会计制度不统一致使成本核算存在困难;三是会计核算不清楚又使民办教育可取的合理回报无法操作,对学校造成了极大的办学风险,影响到学生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另外,我国还没有像国外那样建立分类管理制度,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得不到落实。
(2)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亟待完善。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如何优化,如何进一步强化民办学校校长的职权,如何设置民办学校的行政、学术机构。参照国外的?或是照搬公办大学的?还是走自己的路?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3)政府与民办高校的关系尚未理顺。
从政府而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干预民办高校办学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民办大学不像公办大学,它涉及到的主管部门很多,包括税收、工商甚至环保等;二是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监管不力。
从学校本身而言,也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招生、专业建设、队伍建设等自主权未得到充分保障;二是个别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出现了一些违规办学、虚假的招生宣传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共事件,影响了社会稳定,也加大了理顺政府与民办高校关系的难度。
(4)生源减少导致民办高校生存压力骤增,尤其是民办高职学校。自2008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超过1000万之后,2009年回落至1000万以内,最近几年连续下降。2010年全国高考考生人数比2009年下降近6%,今年已经降到了915万,预计明年会跌到900万以内甚至更低,而且这种势头将一直持续到2017年,这对以学生学费作为经费收入的民办高校来说将面临生存问题。由于生源竞争激烈,招生数量不足,有的学校开始实行高中自考辅导班。封闭式的管理班占用了学校的资源,将对民办高职和民办本科的生师比评估产生不利影响。当然,高自考也是我国民办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努力做好。
(5)教师权益保障和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通过调查发现,民办教师的身份和社保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差距很大,民办教师工资待遇低、职称评定困难,有的学校连讲师的评定权都没有。其次,专职教师比例偏低,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这些情况造成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的流失相对严重,教师队伍中高素质教师补充非常困难。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的事实。
(6)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内涵发展任务繁重。以上种种情况导致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精力投入、财力投入均不足,尤其是生均教育经费十分不足。我国现在公办高职院校的生均教育经费低于本科生,而民办高职的生均教育经费又低于公办高职,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必须深化改革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式、内容,加强条件的保障。
四、大力扶持发展,严格规范办学。
我国的民办高职教育我想有两条出路,一是大力扶持发展,二是严格规范办学,其目的也是规范促进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主要有5个做法:
(1)清理歧视性政策,保证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同等待遇。在法人属性、地位,税费、用地,教师待遇问题上,在学校的招生权、专业设置,职称评审、教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奖等方面,民办学校应享受和公办学校一样的政策,目前部分省市也制定了一些措施来保证民办大学享受与公办大学同等的待遇。
(2)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制度保障体系建设。产权政策、大学制度、治理结构、会计制度、合理回报的操作性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3) 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完善政府扶持机制。任何进行学历教育的学校,不管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公益性是首位的,都属于公共事业单位的组成部分,政府有责任对这些学校进行财政上的补助。我国政府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在对这些院校进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之上,对民办大学给予直接、间接的财政资助。直接的财政资助如提供部分生均经费,或者安排民办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包括基本建设、仪器购置等等;间接的资助就是资助学生,安排专项资金,设立发展基金。我国的公共教育事业支出达到国家财政支出的4%,我相信未来政府也会拿出更多的经费来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4)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对民办学校科学分类,实施分类管理,严抓质量标准,加强质量认证与审核评估,确保民办学校安全稳定的运行。
(5)重视教学工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问题我后面会详细讲解,在这里不多讲。
我国民办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在存在问题和矛盾,所以我们要规范民办教育优质发展,将民办教育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使高等民办教育办得更好!它的职能有四点:(1)政策研究;针对民办教育目前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研究。(2)咨询服务;主要为政府决策和民办院校提供咨询。(3)培训服务;主要培训民办院校的教育管理者与骨干教师,昨天已经发文,我们将于12月中旬对第一批全国的民办学校的校长进行系统的培训。(4)质量评价;质量评估本属于政府行为,研究院只负责教学方法技术研究与服务上的质量评价。研究院以项目制的方式运转,专兼结合,多种形式并存。
为什么会将教育部民办教育政策研究院设在北京师范大学?有三点原因:一是北师大的教育学科与教育研究长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排名第一,理应为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北师大既非政府部门,没有公共管理职能,又非民办大学,没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可以客观公正的对民办教育的发展进行研究;三是北师大可以将有关问题直接反映给教育部的领导和专家。
教育部民办教育政策研究院目前有几个项目。一是教育部委托的《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二是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研究》;三是NSFC重点项目《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还有一批国家社科基金、博士后基金、学校委托的项目等等。同时我们现在也配合教育部在筹备民办教育工作会议,希望能在有关文件出台的基础上尽快召开这个会议。
其次,我们从民办高等教育回到民办高等学校,谈谈民办高等学校如何坚持内涵发展。结合我多年的大学工作经验,我总结出五点做法。
一、明晰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定位。
(一)质量为本。
办学理念有很多,但是最关键的是质量为本。为什么要把提高质量放在这么关键的位置?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形势有关。上个世纪末,我们极力扩大招生规模,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我国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去年毛入学率超过27%,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到2020年这个比率要达到40%这个大众化比较高的水平。从高考的录取率来看,今年报考人数915万,录取人数将近700万,已经超过了75%,在上海、北京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高考录取率已经超过了90%,在这种情况下,上学已经非常容易了,早已经不是一个紧缺的资源了。
但是我们依然感觉压力很大,为什么?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上大学难”变成了“上好大学难”,即社会公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迫切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我指的“好大学”不仅指本科,也包括高职高专。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现在社会兴起办班热、辅导热、择校热、高考第一、高考舞弊等,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学生家长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渴望。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拓展优质高等教育的资源,将“好大学”办得更多,家长的需求更多的得到满足了,这个矛盾不就可以缓解了吗?办大学、办教育要掌握教育规律。最基本的甚至不可逾越的规律就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办好教育与办好企业、办好社会团体不一样。没有资金办不好学校,有了资金,规划得当,硬件可以很快得到改善,软件管理水平也可以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得到提升,但是硬件、软件的改善与办好一所学校还相差甚远。一个大学要办好,社会声誉及教育队伍的养成需要长期的积累;一个大学要办好,优良的办学传统、校风学风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更是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的矛盾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这要求我们民办高校要调整发展中心,由过去的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重心上来,发展方式也要由过去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发展转变为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
(二)转变教育观念。
一是转变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二是要有赋予时代内涵、多样化、符合大学人才培养规律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三是尊重学生选择权,重视个性特长发挥的现代教学观,做到因材施教。
(三)突出办学的公益性。这是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民办大学的法人属性、产权属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实现形式、教育成本、利润与非营利等问题。但是由于我国民办大学与国外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探索和研究民办大学的发展问题上一定要尊重初创者和出资人贡献与权益,把握好度。
(四)内涵发展。
育人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功能,质量是学校声誉的载体,是学校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生命线,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生源问题将是今后几年我们都要面临的压力,依靠政府支持终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还是提高教育质量,重视内涵发展。
(1)坚持规模、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合理速度(节奏)的协调发展。不管是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不管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学校校长必须在扩大学校规模的同时,注重结构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效益的提升和合理的发展节奏。
(2)遵循教育教学、人才成长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3)注重积累。包括硬件、软件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传统、校风学风的建设等。
(4)统筹兼顾。民办大学发展要抓住重点,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五)和谐发展。
民办大学要以教师学生为本,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与管理文化,和谐发展。通过调研发现,个别学校的文化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六)民办大学坚持特色发展。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并凝练升华而形成的比较优势,是体现大学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大学的办学特色体现在与大学办学理念和功能密切关联的方面,比如大学文化、人才培养、专业发展和学术研究等。办学特色不能只有学校的校长、领导班子知道,须在大学内部形成高度共识,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
(七)民办大学要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坚持多样化发展。
在发展目标与发展模式上切忌盲目攀比或趋同化,现在不少学校要么攀高,要么就低,存在两种极端。例如一些学校尤其是地方学校为了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人才,争取地方政府更多的投入,升了本科后又想争取硕士的学位授予点。
在一次校长工作会议上,小学校长说:“大学搞盲目的攀高,我们就看不懂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在义务教育不存在办得好的幼儿园可以升小学,办得好的小学可以升初中这种情况。他们是很稳定的,这种稳定不能理解为不求上进,而是他们力求在自己所定位的层次上办成一流,办到最好。我解释说:“可能是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发展阶段不一样,还没有普及。我想再过三五十年高等教育就会和义务教育差不多了。”所以我们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切忌盲目攀比,要坚持自己的定位、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学校自身的特色,竭尽全力必将有成效。
二、先进的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
(一)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要求清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包括学术性人才、技能型人才、应用性人才、复合型人才,一个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可能包罗万象,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目标明确了,随之规格与要求就清晰了。
(1)尊重学生选择权,尊重教育教学、人才成长规律。
(2)探索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经济发展,思考如何处理学生首岗胜任与挖掘长期发展潜力的关系。
(二)优化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1)专业设置。高职有专业设置自主权,高职院校应该科学、规范专业设置,宽窄相宜。
(2)在学校内部建立科学的专业体系和优良的准入、调整和退出机制。目前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调整和退出机制并不完善,公办大学的这个问题更为严重。
(三)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从国内外情况来看,不管是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都在探索这个问题。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平衡,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平衡,课堂的教学与技能培养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整体优化。这个没有一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设置,每个专业所占的比率可以由学校自主安排。
(2)打破专业壁垒,加强跨学科教育,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很有意义,有助于学生后劲能力的提高。
(四)注重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2)高职院校强调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技能训练非常必要。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只有三年时间,哪些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由学校培养和养成的,哪些能力与技能是学生入职之后由企业培训的,这些要区分开。我个人认为把学生所有的能力与技能的不足全怪在高职院校头上,这是不公平的,这是部分企业推脱责任的表现。我们也在探讨通过政策或立法的形式让企业介入大学生的培养,让企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同时企业也要通过有计划、有经费保障的培训加强学生在职的水平,这样国家的培训体系才会比较完善。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如何探索多样化、个性化教学,注重探究式学习。如PBL、Seminar、capstone experience 、Case Study 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方法。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结合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的校情,开展多样化、个性化教学。
(2)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这是今后大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六)以科研、以研发促进教学。
(1) 高校的科研活动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呈正效循环,这是区别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的只要标志之一。
(2) 教学科研相长,用研发的课题与研发的成果来拓展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在课堂上讲的新内容,转化为教材的新内容,转化为课堂新的实验。怎么把教研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个长久且艰难的问题,需要强大的推动力。
(3)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如学科、课程教学论、教学法的研究。
三、科学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要培养优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有体制机制的保障。
(一)完善高校领导体制。
(1)明晰校董会、校长、党组织之间的关系;
(2)建立健全监事、督导专员制度;
(3)实行管办分离、职责清晰、规则明确、团结协调。
目的:使学校的决策与管理科学、民主,学校的效能得到提高。
(二)保障大学民主管理。
(1)落实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2)校务公开、信息透明,如公众知情权、社会监督等。
这是现代大学的特点,要以师生为本,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教代会、学生会。
(三)协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
大学和其他组织不一样,两种权力并存。一种是行政权力,自上而下,通过任命产生的,带有强制性的管理结构;另一种是学术权力,是以教授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相对松散的以学术组织为载体的权体结构,学术权的存在体现了大学的基本特质,即学术、教学和研发。现在公办学校的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干预过多,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民办院校的两种权力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克服“行政化”倾向、淡化“官本位”意识。
(四)优化大学组织结构。
(1)优化学术治理结构。院系的设置如何更加科学,如何有利于交叉融合、技术创新、体现规律,不能完全照搬公办大学的。
(2)优化党政管理机构,做到精干、高效,增强服务意识,这些都是需要探讨的。
(3)实施扁平化管理,将管理重心下移到二级单位,很多学校实行大部制、学部制探索,把学校的资源再整合,优化学术性结构。我很支持这种做法。
(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1)人事聘任制度。待遇做到能高能低,体现公平、体现差异,职务不管是干部职务还是学术性副高职务要能上能下,新的人员能进能出。
(2)教师、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鼓励教育创新试验。
(3)教学、学生管理制度。很多学校实行学分制,但是如果学校不能开设充足的课程,那学分制就只是个形式;如果不能对学生管理进行改革,学分制也很难实行。美国的大学如哈佛大学,一年能开设几千门课程,我们中国的大学是做不到的。别说民办大学,比较好的公办大学一年能开设两三千门课已经很不错了。每种方法都可以尝试,但是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情况,遵循教育的规律。
(4)考试制度、学位制度等改革。现在高考制度正在改革,研究生的考试制度也在改革。
(5)财经制度、后勤改革与产业治理,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内涵发展提供条件保障。
(6)常态管理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这种机制如何设置科学并自主的转化,这也是我们民办大学面临的新挑战。深化管理体制,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
(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1)教学评价制度。质量标准进一步调整、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评价方式进一步改革。不少学校都很重视评价,但是如何利用评价的结果,才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国外的评价方式值得借鉴。从过去强调对资源的占有率,到现在开始注重资源的使用效率。比如,我们过去强调图书馆的藏书量,现在我们强调的是纸质书籍的借用率和电子书籍的点击率。
(2)掌握发展趋势,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和学生学习效果,加强校内质量体系的有效性。信用评估已开始、合格评估也运行得很平稳,现在正在探讨质量审核式的评估,实行分类评估,建立政府、第三方、国际专业的评价体系。
(七)制定大学章程。
大学章程是大学制度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管理和运行的根本依据,有利于处理好大学理念和宗旨、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调整和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大学管理和决策规则。
四、精良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保证。
(1)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如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专兼职结构、双师型教师结构等。每个学校教师结构失衡的情况不一样,可根据自己实际,优化结构的重点。
一是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教师职业拓展能力。不少学校现在新进的教师都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他们在学术方面已有很高的水平,但在教学方面经验还很欠缺,这个需要学校开展专业的培训。教育部设立了30个教师的发展中心,很多学校也设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对青年教师提供有计划的培训。有的民办学校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了,两个独立院校请北师大给他们的骨干教师培训。
二是加强教师的学术规范和团队精神,改善教师生活待遇。尤其是教师的生活待遇需要寻求政府的支持,我们希望教师能够体面的生活,开心的工作,在竞争中成长。
(2)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培训,培养出一支精干、内行、高效的管理干部队伍,每年公办大学都会对管理干部进行培训。同时增强管理干部的服务意识,为教师学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使民办高职学校拥有一批专业、敬业的学校领导班子。
(3)生源质量。这是对学校的发展起到生死攸关的决定因素,一是生源要充足,二是生源质量要高。
(4)在物质资源方面,一是经费投入,民办学校以学生的收费为主要经费,要广开渠道,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金,规范财经、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5)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空间。改善基础设施、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信息化建设等硬软件条件。
五、浓郁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大学文化内化于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等。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大学发展方向,是大学提升办学水平和特色发展的内在支撑。
大学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建设文化景观、主题雕塑或特色展馆,更应贯穿于学校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现在不少大学都有新校区,不少学校将老校区的校门复制到新校区,这就是物质文化传承的一种表现。
民办大学应充分利用大学的软资源,通过党建、思政、学生工作、导师制、寄宿制等方式,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才培养营造优良的育人氛围。
我国的民办高校应努力形成学术自由的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价值宽容的多元文化和全球视野的开放文化。
我们既要肯定民办高职所取得的成绩,也要重视目前民办高职存在的问题,通过有利的政策与自身的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将民办教育做得更好。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阅,365APP下载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高职工作部供稿)
审稿人:赵 磊